小米汽车代工厂是哪家股票_小米造车的代工厂
1.你能说一说汽车电子概念股龙头股有哪些吗?
2.小米汽车与小米上市公司有关联吗
3.云米是什么牌子?
这是中国制造样本式的典型案例,它本可载入史册;却囿于创始人局限性,错过一个时代。
它的前身起于九十年代,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下海浪潮的产物;它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见识过大萧条和大危机;它有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制造业尚不具备的眼界和胆识,放弃低端加工市场,搞研发,大投入,挤进果链代工行列,跻身世界级精密制造;它也饱受代工厂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辛酸,忙活个不停高营收低回报,因此它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下一个时代具有研发生产与自主品牌能力的产品。
但,限于企业家代际更替的必然规律的限制,他的眼界和格局未能跟的上时代的节奏。他把有可能在下一个时代赢得身位的资产卖掉了,洋洋得意于摆脱了果链的限制,抱上了另一个代工大厂商的腿。本文的立意不仅仅在于喟叹这样样本故事的遗憾,而是以中国制造在元宇宙产业链条的机会与挑战的视角看资本与产业的关联。透过歌尔股份2021年报,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端倪,值得警惕。
资本逻辑
资本市场曾经抛弃了歌尔股份,但为什么又集体追捧歌尔股份,这事儿要从歌尔股份在果链代工厂的得失开始说起。
歌尔股份的营收基本集中在前五大客户手中,第一大客户即苹果公司。2010年歌尔股份成为苹果供货商,多年来一直依赖苹果业务,歌尔股份的市场营收和在二级市场股价的变化,与苹果产业链的行情息息相关的。但苹果产业链供需并不稳定,在经历多年高增长后消费电子行业在出现疲软,手机市场尤为明显。2018年苹果推出的iPhoneX与iPhone8在全球的出货量下跌,造成了歌尔股份的营收和股价双双暴跌,股价一夜回到2010年的水平。
歌尔股份受制于果链的矛盾已经突出,但竞争对手的冲击加剧了苹果在果链产业链条的艰难境地。也是在2018年,苹果引入了立讯精密作为新的声学器件供应商,这改变了原本以歌尔股份、瑞声科技平分天下的局面,三足鼎立的格局使得歌尔股份的市场份额遭受蚕食。
2018年,资本市场根据歌尔股份在果链的地位和业绩表现给出了差评。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了,是资本市场看到了歌尔股份的天花板——扶持立讯精密以削弱本就没有强势话语权的代工厂的议价权;并通过转移产业链至东南亚以此压制大陆整体的报价。在苹果阴影中生存的歌尔股份等下游代工厂产业链极端内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苹果成了他们的枷锁。
2020年12月,青岛近半个市委班子悉数到场“歌尔全球研发总部”启动仪式。这栋大楼对青岛而言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栋大楼的主人姜滨对青岛承诺,这儿将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信息技术研发高地,成为了歌尔股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就是VR)的主要阵地。这是在2018年惨败之后,歌尔股份转过年开始大力推进的业务转型——将零部件业务转向了可穿戴设备,强化了VR事业。
2021年半年报显示(等2021年年报发布),当期智能硬件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210.83%,占营收比重从23.16%提高到37.01%,主要是VR虚拟现实、智能无线耳机等产品销售收入增加。歌尔股份也重回千亿市值。歌尔股份2022年3月29日晚间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歌尔股份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782.21亿元,同比增长35.47%;实现净利润42.75亿元,同比增长50.09%。其中四季度营收254亿同比增长不到10%在以V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高速增长的大背影下这个营收增速显然是不及预期的。而且智能硬件营收高达328亿,但大市场增量并不如预期乐观——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VR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为约936万台同比增长约68.6%全球AR增强现实产品出货量为约33万台同比增长约13.8%看起来还行但936万台的出货量远低于市场早期1500万台的乐观预测值。
但在果链产业困顿局面下,这仍然可以说是好运气降临在了歌尔股份的头上。歌尔股份多年前就在布局的VR产业在2015年前后那波虚火过后深受广大投资者质疑和吐槽,而这次又重新强化这部分产业,是在果链产业链条困境无解之下冒着巨大压力和风险的奋力一搏。但的是,元宇宙概念的兴起适时而至。先期布局的歌尔股份有机会成为了元宇宙大厂Meta(原Facebook)的代工厂。
歌尔股份占据Meta(原Facebook)Oculus产品以及PSVR等主流VR头显的绝大部分代工份额,而Oculus产品系列是目前全球VR一体机市场出货量最大的产品线,资本市场因此预判这会支撑歌尔股份在智能硬件营收上的增长空间。单从代工产业与营收来看这一判断没毛病。国际数据公司IDC给出的预测也可以佐证——VR/AR设备到2024年约有7670万台市场出货量,复合增速超过80%。
对于传统资本市场而言,他们会认为歌尔股份如果能够继续维持Meta(原Facebook)的独家供货关系,就有望复制airpods的奇迹找到下一个支点;这意味着歌尔股份通过VR摆脱了果链阴影。去年8月15日,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在2021微型显示光学技术大会上给了市场又一次信心,说歌尔股份已经占据全球中高端AR/VR市场70%的份额,并已经有世界领先的12英寸纳米压印生产线,将可以成为全球领先的AR/VR产业基地。
结合前述分析和判断,资本市场闻风而动,8月27日,277家机构调研前往歌尔股份调研。2021年半年报显示持仓机构数量由一季度的77家大增至921家。可见资本市场疯狂追捧歌尔股份。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二季度新进股东包括明星基金经理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研究精选、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六零一组合则继续持有。
“自废”始末
姜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潍坊无线电八厂工作,任职一个微型话筒的车间技术员。那时的姜滨到处出差,见识了市场的魅力远比车间要大得多。但很快潍坊无线电八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恰逢20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潮,姜滨也成为下海浪潮中的一员。第一次创业很成功,姜滨和他的合伙人技术过硬,公司很快就赚到了钱。但当姜滨主张用赚来的钱投入生产扩大规模时却没有人支持他,公司也就解散了。姜滨开始了单枪匹马的创业之路,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办歌尔股份。
技术出身、见多识广的姜滨在这个时代显示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素养。歌尔股份还是从最熟悉的话筒做起,但他很快发现低端市场散乱差的局面,果断砍掉了80%的客户,集中优势和力量打造当时业界最领先的消音室。他后来接受访说过当时的心态,“(你要)有一种往死里做的勇气,这个行业没有老二,你必须干到极致才可以。”他要求歌尔股份要专注于一种产品,做精,做透,做到产品质量可以拿到国际上与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他极致的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向当时是麦克风行业当之无谓的老大哥松下电器学习,也舍得在研发方面的投入。2004年歌尔股份研发出第一款蓝牙耳机,成为当时国产最优产品,姜滨也因此被人们称作“蓝牙一哥”。
但代工还是这个时代歌尔股份最主要的营收业务,歌尔股份的客户群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惠普、联想等众多知名企业,此后几年发展顺利,2008年,歌尔股份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信息产业上市公司;2010年,智能手机行业开启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歌尔股份成为苹果代工厂,为苹果代工蓝牙和微型麦克风等电子声学产品。这年年底,歌尔股份的市值突破200亿。此后的8年时间,歌尔股份股价稳中上升,市场营收也不断创新高。但如前文所述,2018年开始凸显果链代工厂的制约,陷入困境。这才有了前文所述业务转型的事儿。但放在这个企业发展脉络中看,转型以ARVR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姜滨思虑再三之后,为歌尔擘画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也是歌尔摆脱苹果阴影、超脱代工厂,迈向研发制造与品牌一体化的“伟大公司”。
我们可以借此梳理一下歌尔股份的VR成长路径。2013年签下了索尼VR眼镜Playstation的代工订单;这个时期姜滨就已经留心到全球VR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不可谓不超前;2014年,歌尔股份参股歌崧光学,涉足VR镜片;2015年收购AM3D,这是一家丹麦音频技术公司,拥有3D音效增强和环绕音效算法;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年歌尔股份还内部孵化了小鸟看看,有用自主品牌pico,具备了技术研发、品牌生产和内容之中的综合能力,打通“硬件+软件”、“B端+C端”的布局。
盘点一下在这几年间整个VR市场的跌宕,你会理解此时的姜滨,还不到五十岁,还有着一点远见和一丝倔强。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布局未来”,在Facebook的带领下,Google、三星、微软、HTC、Sony纷纷入场,这一年也被誉为“VR元年”;但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信息传输、3D眩晕、屏幕沉浸感等技术无法支撑VR的体验,内容公司也纷纷退场,VR产业链迅速陷入滑坡式衰退。这个时期适逢歌尔股份在果链也遭受着困难,小鸟看看更成立歌尔股份的包袱,在2014至2019年VR的利润贡献微乎其微,这也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在投资者平台上质问歌尔股份为何要在一条注定看不到光的路上刚愎自用的走下去。
结合上文所述,歌尔股份和其他果链代工厂一样面临着摆脱苹果阴影的难题,但朝哪个方向走,谁都不确定。以立讯精密选择与奇瑞造车相比,歌尔的布局似乎更胜一筹。2020年歌尔股份收获Oculus的新一代VR独供大单;2021年歌尔增持小鸟看看,持股比例达到42%。拥有代工带来的营收和现金流,拥有小鸟看看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歌尔股份似乎在元宇宙建构的伟大产业布局中拔得头筹,引领一个新的时代的脉搏。然而,2021年8月29日,小鸟看看被卖掉了,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星云创迹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0.87%。
如果一定要细究歌尔股份卖掉的逻辑,那就是为了确保Meta(原Facebook)的代工订单,牺牲了自主研发和品牌小鸟看看——在卖掉之前,歌尔股份是Oculus的最大代工厂,又是pico的大股东兼代工厂;而pico是Oculus的直接竞争对手。在元宇宙时代大幕徐徐打开之际,领先了的歌尔股份自废掉了多年的布局,回归到了一个中国制造业代工厂的宿命。
错与被错
我们只能喟叹,1966年出生的姜老板看见过下一个时代投来的一束光,却已没有勇气和决心迎接与面对。在卖掉VR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一体化的资产之前,姜老板及其亲属已经在悄悄的不断的,累计70亿元,超累计分红额三倍,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2020年12月31日,歌尔股份公告歌尔集团准备发行25亿元可交换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是上市公司股东发行的可以交换成公司股份的债券,强调一下,这些债券不是用于上市公司融资,而是用于交换股东持有的股票。歌尔股份大股东歌尔集团屡次用可交换公司债券帮助自己减持。2017年7月,歌尔股份收到监管函,批评其控股股东、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在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累计减持公司8.75%股权但没有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的行为。按照规定,减持比例达到5%时就应该进行披露。
统计2014年以来歌尔股份大股东歌尔集团共发行57亿元可交换债券,用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歌尔股份长期处于自由现金流亏损的境地。如果姜滨筹谋并看好公司的未来,不应该急着57亿元可交换公司债券的个人,而是应该发可转债用来给上市公司融资。大股东离谱的行为还不止于此。姜滨还通过员工持股实现个人,歌尔股份已经先后实施了三次员工持股,其中两次股票来源均为受让姜滨转让的股票。借此,姜滨约16.32亿元。2019年,姜滨还曾通过二级市场多次减持,近10亿元。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市值管理压力也被转嫁到了上市公司身上——自2018年歌尔股份累计耗资超过10亿元进行股份回购。在自由现金流亏损的情况下,还要回购股份,这是对公司负责吗?
综上,姜滨、姜龙兄弟直接、间接花式减持,直接、变相超70亿元。这与卖掉VR自主产业结合来看似乎就讲得通了——结合创始人行为以及背后的逻辑,也就好理解卖掉pico的行为了。未来已至,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不会有歌尔的身位。
未来已至
绑定大客户成为他们的代工企业是上市公司的战略,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定价权,甚至没有议价权。做代工厂给巨头打工更惨的是一不小心就是白忙活,看营收数据似乎也是没少挣钱,但这背后是重资产投资带来的,为了配合巨头的产品迭代代工厂需要不断投入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改进生产加工的工厂设备,以及大客户需要购的原料都是需要代工厂垫付的,而大客户又都是赊账的。
代工厂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歌尔股份的资产负债表,2020年的数据显示固定资产、存货、应收款项和无形资产合计占据了歌尔股份83.95%的资产。2021年报数据显示,歌尔股份总资产610亿元,但其固定资产合计1812335.25,在建工程合计212705.59,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194930.92,同比仍在增长。
总结来看,虽然每年都有经营净流入(自2015年开始净现比也不低),但由于每年大量的资产购置与投入,2008年上市至今歌尔股份自由现金流很少是正数,累计数据是亏损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歌尔股份上市累计盈利数据客观但分红很少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债,歌尔股份上市以来累计募资98.64亿元,基本上等于自由现金流累计亏损加上现金分红的金额。
那么,这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上市以来歌尔股份在代工产业链的行业地位基本上是募资烧出来的。这是行业模式所定的,是整个代工行业的宿命。自上市以来,歌尔股份实现的净利润基本上都小于同期投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支付的现金。歌尔股份在果链时代已经充分尝到了这个苦头,这也是他们最初想要在元宇宙时代努力打造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的原始动力。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理解歌尔股份孵化VR技术研发与自主品牌一体化的资产,战略雄心值得钦佩,市场前景充满想象。再加上元宇宙概念火热的时机正好,肉眼可见的Oculus的产品爆卖,市场对公司重拾信心,2018年业绩、股价双跌之后歌尔股份的市场营收和股价很快又重新回到高点。
然而歌尔股份给自己挣得的跨越一个时代的先机,瞬乎而至又颓然凋谢。可以想象,在未来给Meta(原Facebook)代工的一段时间里,它在果链所有的经历有可能全部再来一遍。但是,这次,它没有了摆脱Meta代工产业链寻找新的出路的机会了。因为,Meta今天在元宇宙世界的努力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元宇宙建构与重构的产业逻辑。元宇宙世界的本质是数字化,但驱动人类前往的动力是去中心化,也就是变革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被寡头垄断的局面,形成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价值互联网格局。
因此,可以判断,在元宇宙建构进程中,Meta会给元宇宙带来很多技术、产品的迭代和虚拟应用的场景实践,但随着以价值回归用户为主线的元宇宙重构过程中,会有大量原生态的元宇宙应用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原生态的硬件诞生并成为主流。
因此,在这个人类向往着数字化和前往元宇宙过程中,以歌尔股份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定位为代工厂,将会沦落到比上一个时代还要悲惨的局面,难以有像歌尔股份在去果链化之后再次抱上Meta大腿代工的机会。但这不代表中国制造在元宇宙时代没有了机会。我们认为物理世界经济总量与元宇宙世界经济总量会有此消彼长的趋势,在未来几十年间可能逐渐达到一个临界点——人类经济活动大部分在元宇宙世界(虚拟数字化空间)进行。当大多数经济主体基于区块链技术和token机制所吸引,那么中国制造在元宇宙产业中的机会在于元宇宙建构过程以及物理世界物质资料的提供。
中国制造如何摆脱在元宇宙时代再次沦为代工厂的宿命,这是需要前沿科技敬意与实体制造企业以及资本投资机构共同筹谋解决的命题。
你能说一说汽车电子概念股龙头股有哪些吗?
作者 | 芽郁 编辑 | 佳杉
站在智能硬件时代的风口,通过代工、分销小米手环,借助小米的品牌、渠道赋能和投融资支持,华米 科技 成了雷军口中那头“风口上的猪”。
2016-2018年,华米 科技 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超高速增长,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小米生态链首家在美上市企业,一时风头无两。
但顶着小米生态链光环成长起来的华米,如今正经受着“去小米化”转型的阵痛。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一如华米的股票,涨涨跌跌,仍徘徊在上市当天的11美元。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入口、流量是极其重要的,所谓“赢家通吃”。如此,小米从一个手机厂商变成一家“百货公司”,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4年左右,小米开始布局生态链,以手机为轴心,将品类扩充至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用品三大圈。时至今日,小米以参股不控股的方式投资了3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如众星拱月般围绕在小米周围,构筑起一个庞大的生态链。
作为这条生态链上的一环,华米 科技 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代工、分销小米产品的分成。
从 历史 数据来看,2015-2018年,小米产品为华米 科技 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19.27亿元与21.7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1%、92.1%、78.8%与66.9%。
或许对于早年的华米来说,依附小米的日子还算滋润。束缚,是华米“长大”后感受到的。与小米的深度“捆绑”,日益变成华米想要大展拳脚的枷锁。
小米的高性价比路线,决定了其产品并不能给华米带来丰厚利润。低毛利率加上分成模式,最终落入华米口袋里的更是打了折扣。
在小米6X的发布会上,雷军曾宣布自2018年起,小米每年的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和各种生态链产品的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消费者拍手叫好,小米生态链企业却如鲠在喉。
小米产品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小米生态链企业唯有尽可能和小米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以量增收。但随着小米生态链的扩张,竞品企业越来越多,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继续获得小米的支持,成了关乎很多小米生态链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华米招股书的企业风险项中,位列第一条的就是和小米关系的不确定性——“与小米的关系出现任何恶化或小米可穿戴设备销售发生任何减少,都可能对我们的经营结果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而降低风险的措施无外乎两条:要么进一步加深与小米的绑定,如股权交换,或者干脆卖身小米,否则双方合作将始终存在不稳定因素;要么就降低对小米的依赖。
年轻气盛的华米选择了后者。
为了优化利润结构、提升毛利率、摆脱对小米的大客户依赖,华米开始加码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降低小米产品比重,试图打造新的营收增长点。一时间,华米“去小米化”的声音甚嚣尘上。
但就与小米的合作,华米的态度一直较为暧昧。2020年10月,华米宣布与小米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双方表示互为彼此在同等条件下的最优合作伙伴。
看似你侬我侬,实则貌合神离。在自主品牌未见起色之前,“两条腿”走路显然更为保险。既依存又受制于小米的华米,至少从短期来看,无法彻底与小米“决裂”。
5月13日,华米 科技 发布了2021年Q1财报。 从财报数据上看,华米“去小米化”的努力仍未见理想成效。
据财报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华米总营收11.47亿元,较2020年的10.88亿元同比增长5.4%,营收增速跌至谷底。其中,小米产品贡献营收较去年下降39.9%,自主品牌营收增长84.4%。但毛利率却与去年持平,同为22.5%。
经调整,实现归母净利润29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550万元同比增长13%。但值得一提的是,2550万元是较2019年同期暴跌73.1%的数字。
面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红海市场,为了提升自有品牌的竞争力,华米重仓研发与营销,费用持续大涨。Q1研发支出1523万元,较去年增加28.7%。营销费用908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5480万元增加65.5%,较2019年同期增加309%。
出货量相比去年同期的760万同比下降17.1%至630万。对此华米称,受季节因素和小米手环6即将上市的预期影响,为小米制造的产品出货量较去年减少34.3%,而自主品牌出货量较去年提高111.1%,抵消掉了前者的部分影响。华米 科技 创始人兼CEO黄汪表示,在自主品牌的强势拉动下,华米的营收达到了预期指引的上限。但与此番振奋态度不符的是,财报通篇未就自有品牌对公司营收的具体贡献情况进行说明。
从侧面看,增速跌至谷底的营收、萎靡不振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恰恰暴露了其自有品牌创收能力不足,或仍以低价为小米代工为主的事实。这恐怕也是华米只说自有品牌出货量和营收的增长比例,对具体数额缄口不提的原因。
此外,在华米的资产负债表中,库存这一项的数字,2019年12月是8.93亿元,2020年12月是12.18亿元,时隔短短一个季度,2021年3月这一数字达到14.52亿元。一定程度上,作为小米的代工厂和分销商,小米产品的出货必然是严格按照订单进行的,不太可能存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积压。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华米自有品牌的产品并不好卖。逐年增加的库存与华米自主品牌比重的逐年提升正好同向,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消费者“只知小米不知华米”的品牌认知又添注脚。
如此庞大的库存,不仅会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企业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而且产品价格会随着积压时间延长而走低,时间越长,价格越低,损失越大。从这个角度分析,华米2021年Q1的净利润,在覆盖掉库存损失后,很有可能是负值。
截至目前,华米旗下品牌Amazfit智能手表产品涵盖7大系列,31款在售产品,但没有一款能够媲美小米手环的拳头产品。华米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新品发布频率和产品部署,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表海战术”。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不如说华米尚未找到一个最佳着力点,“表海战术”的背后,或许更多的是迷茫和焦虑。
得益于小米的强力背书,华米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小米也依托独特的生态链体系成为护城河极深的“新物种”企业。
华米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的前一天,雷军发微博祝贺黄汪,并称“这是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巨大胜利。”
但随着小米IoT(Internet of Things)版图的日益扩张,小米与包括华米在内的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线日益重合,竞争态势趋于紧张。不禁让人思考,华米或者说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终局是什么?
是就地躺平,还是谋求“松绑”和独立?但凡有些野心的企业家,或许都会选择后者。
在小米生态链中,包括华米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在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寻求更为独立的生存之道已经算不上什么秘密。
这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小米当初走过的路,自己要重新走一遍,且这条路会比开局之路更为艰难。除了所要面临的对手是十分强大的,最大的难点还在于把握投资回报的平衡点。
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经过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现已逐渐回归理性,市场增速放缓。随着市场竞争由增量转为存量,依靠原有产品打开局面的难度越来越高。
如果选择依附小米,虽然上限不高但下限有保障,不至于穷困潦倒。而自有品牌则意味着要重新搭建自己独立的销售体系,定位全新的品牌形象,最终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资本的量级。但凭收益持续低走,现金流一度吃紧的华米目前的体量,恐怕高管和股东们的纠结都不会少。
2020年,黄汪减持了4.2亿华米 科技 的股份。2021年第一季度,富国银行出售了其在华米 科技 9.7%的股份。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代表着股东们的预期。
尽管近年来华米 科技 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但来自小米可穿戴产品的收入仍然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半数以上。
目前,苹果、华为、小米和三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头号玩家,华米 科技 在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只占很小的份额。在智能手表领域,Apple Watch仍然是老大,2020年第四季度Apple Watch出货量达到1290万部,市占率达40%。而华米 科技 的Amazfit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只有5%。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Amazfit的销量在几十万级别,而苹果、华为、小米、三星均在千万量级,完全不是一个梯队。
在IDC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追踪报告》中,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更是不见华米踪影。华为、小米、苹果三家就合计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华米自主品牌要在本就狭小的市场空间内与众多对手展开新一轮厮杀。
《天鹅绒金矿》中有句经典台词:“当人以自己身份说话时,便越不是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便会告诉你事实。”急于证明自己独立性的华米,独立性或许正是其所匮乏的。
小米汽车与小米上市公司有关联吗
东吴证券:疫情影响有限。坚定全面地看待汽车板块。
疫情影响有限,应坚定全面看汽车板块:1)经济复苏逻辑正在验证!长期国内乘用车销量还能创新高!2)从周期到成长股估值体系的转变。未来汽车将由“电动+智能”联合定价,成为下一个移动终端,软件持续收费将成为主要盈利模式。积累数据构筑长久护城河,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3)新一轮独立上涨将成为未来三年车辆股的核心主线。电动车带动自主品牌进一步跨越20万价格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整车板块(长城/吉利/长安/比亚迪/广汽/SAIC)和零部件板块为核心赛道,智能化(华阳集团/德赛西威/中汽研究院)+特斯拉产业链(拓普集团+银轮+徐升)+单品类赛道(福耀玻璃+星宇)。
新时代证券:汽车电子空间巨大!电子行业龙头有望迎来二次腾飞。
而互联网电子公司大举进入汽车市场。IDC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将下降2%,总销量为1.4亿部。中国区厂商继续大踏步前进,小米、VIVO、Realme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四,对应的市场份额为27%/18%/13%,对应的销量为4100万/2670万/1920万台,其中VIVO和Realme分别增长12%/19%。三星电子在印度售出20万部智能手机,销量下滑4%,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CounterpointResearch报告显示,小米已经超越三星和苹果,成为俄罗斯20Q4手机品牌,线上销量最高。中国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得益于本土企业的创新和强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供应链。
让我们继续看看新市场带来的本地供应链的增长。华为联手长安,百度联手吉利,阿里联手SAIC。汽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汽车行业的“新四化”正在重塑行业结构和供应链结构,电子化趋势将推动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使能汽车领域。我们继续看好消费电子供应链与汽车行业的整合,电子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在较长时期内迎来二次腾飞。
中银证券:汽车行业景气度继续上升。建议多配置板块股票。
春节旺季前需求较好,1月份乘用车批发零售继续回暖。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政策刺激消费,预计后续销量将持续增长。1月份,卡车和客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预计重卡和轻卡的高景气将持续,客车增长将恢复。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销售17.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38.5%。预计2021年将高速增长。2020年1-12月,汽车行业收入增速提高,利润总额降幅扩大。预计随着销量回升,增长率将转为正值。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建议多配置板块股票。
车辆:乘用车销量回暖,但车企分化加剧。推荐SAIC、长城汽车、长安汽车,重点关注广汽集团。商用车重卡和轻卡有望保持较高景气,乘用车销量有望回升。关注潍柴动力、福田汽车、宇通客车等。
零部件:销量回暖,业绩有望复苏,与估值双击。建议布局产品升级、客户拓展、低估值修复个股,推荐银轮股份、宁波胡阿祥股份、仲恺股份,关注付伟高科、广东宏图股份、松芝股份。
新能源: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爆发,后续高增长确定性高。推荐国内龙头比亚迪和受益于特斯拉、大众MEB的盛骏电子、拓普集团,关注徐升股份、富奥股份。
智能网联:ADAS和智能驾驶舱快速渗透,5G推动车联网发展。推荐伯特利骏电子。建议关注德赛四维、华阳集团、宝龙科技。
国信证券:三条主线:全球新能源汽车承载能源改革重任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承诺到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燃油汽车的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约占10%)。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美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经济体,碳排放总量占52%(中国/美国/欧洲分别占25%/13%/9%),而三地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地区。
带动电池产业链,增加电器元件数量。电池装机量,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9.5%,预计2025/2040年达到1234/5168GWh。电驱动系统:2025年国内2111亿,全球6804亿市场;2020年管理国内近100亿市场,2025年管理全球1293亿市场;2025年,高压零部件将新增265亿国内市场和854亿全球市场。
建议关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特斯拉/大众供应链三条主线。全球新能源汽车仍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承载着能源改革的重任。关注三条投资主线:一是优质整车企业,关注新势力和比亚迪、宇通客车;二是电池产业链,重点关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三是产业链核心标的,重点关注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
中信证券:巨头入局明显利好智能电气产业链三条主线,把握投资机会。
类似于苹果在iPhone成功后的产业链,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孵化和成长。短期来看,科技巨头进入市场造车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智能电动产业链的供应商肯定会受益。我们认为投资机会可以关注三条主线:1)电气产业链;2)汽车电子及智能驾驶舱产业链;3)新巨头绕不过去的传统零部件供应商。
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智能供应链逐渐成熟,为新进入者造车奠定了制造基础。最近百度宣布入场造车,其他科技巨头也被媒体报道造车,可能加速行业扩张。预计在未来2-3年内,行业将迎来一批以科技巨头为主的新玩家,行业的扩张必将利好智能电气产业链。建议投资三条主线:1)电力产业链:当代安普科技、恩杰、亿纬锂能、三花智控、普泰来、赣锋锂业、方得纳米等。2)汽车电子及智能驾驶舱产业链:华阳集团、德赛四维、伯特利、耐特、宝龙科技;3)新巨头离不开的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托普集团、福耀玻璃、石民集团、钟鼎、星宇。
浙商证券:电气化孕育了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
1月份乘用车销量快速增长,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从长期来看,国内乘用车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增速仍将保持在个位数。目前汽车行业的变革正在到来,电动化催生了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未来5-10年,智能领域将出现重大投资机会。在行业转型过程中,整车及零部件竞争格局和盈利模式的重塑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乘用车板块,建议吉利汽车、长城汽车H等。具有较强的产品周期应把握;零部件,重点关注特斯拉产业链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电芯)和低值精密锻造技术等。,关注托普集团、福耀玻璃、星宇、新泉等。
云米是什么牌子?
有关联。
小米汽车属于小米上市公司,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雷军,注册地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15号院5号楼8层816室,注册资金100亿。
云米 云米一般指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云米,成立于2014年5月 ,总部位于广东佛山,作为全屋互联网家电开创者 ,2018年9月,云米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代码:VIOT)。云米定位IoT@Home,是家庭物联网第1股,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云米专注探索5G时代家庭智能化,率先发布5GIoT战略,以“家电新物种”的视角,重新定义家的未来,通过5G+AI+IoT的方法进行跨界整合,打破家电、数码、家居、汽车等产品边界,推动智慧家庭进入全新互联未来·互动家的时代。[37-38] 主要产品有洗碗机、冰箱、净水器、油烟机、洗衣机等。 云米是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屋互联网家电品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